顺盈注册-孟子启示录112:为什么在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很难

关于顺盈注册 /

你的位置:顺盈注册 > 关于顺盈注册 > 孟子启示录112:为什么在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很难
孟子启示录112:为什么在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很难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1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导读大圣人孟子为什么说“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”?孔子在这方面有哪些类似的观点?为什么死守二元对立会造成左也不是,右也不是的局面?为什么说人养成与自己对话还有用笔和纸思考的习惯,能够帮助自己把握好分寸?

图片

图片

想收听上面音频,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我们今天一起精读《孟子·离娄下》的第十一章,还是只有一句话。01孟子曰: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孟子说:”尊道贵德的君子说过的话,不一定非得要守信,行为上也不一定非得有始有终。是否守信,是否有始有终,完全取决于是不是符合道义?“02读完了孟子这句话,我第一时间想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: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谁都知道,但极少有人能够完全做到,那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,能够平衡得恰到好处。几乎每个人都讨厌言而无信的人,但是假如在某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,撒个谎,给某一个人或者某些人以信心,能够救他一命,能够救大家于水火,请问这个谎该不该撒?当老板的、做父母的,肯定都不喜欢自己的员工做事情虎头蛇尾,半途而废,甚至离成功就差一步而挺不住,选择放弃。但是,假如员工半途而退,能够帮助企业躲过一次危机,能够帮企业减少很大的损失,那他的半途而退,该不该被理解、被接受呢?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练习某项运动或者某种乐器,但孩子就是找不到乐趣,甚至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了,那做父母的该不该接受孩子的放弃呢?03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举出很多言而有信而受益,咬牙坚持到底而终获成功的正面例子。但是,只要是认真观察生活,也会发现因为过分僵化,信守诺言或者咬牙坚持到底,最后结果很不好的那些活生生的例子。如果非要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判定哪个好哪个坏,肯定都有问题。老实说,也真的没有一个可以拿过来让所有人完全认可,可以套用的标准。04我们还是再重新复习一下孔老夫子的名言,《论语》子罕篇中有这样的记载。子曰:”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“可见,愿意去学本身就很难了,学了之后能够按照学到的原则去做人做事就更难了。但这还不是最难的。最难的是能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之上,保持必要的灵活性,能够根据特殊的时空条件进行变通而不背离天道,不失分寸,那才是最难最难的。05实际上,孟子讲的“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”,指的就是孔子讲的那个“权”的境界。书上读来的也好,听人讲的也罢,很明白了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,那是学的层次。明白了以后,与人打交道时,能够做到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,那是立的层次。能够因时因人因地而异,在坚守道义的基础之上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那是孔子讲的权的境界,也是佛家讲的圆融无碍的境界。06我个人是达不到孔孟两位大圣人所强调的境界的,而且我也基本上就没见过完全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。但我越来越感觉,如果养成两个习惯,就算达不到这种境界,也会比绝大多数人好很多,能成为离这种境界最近的普通人。第一个习惯是与自己对话。问问自己,这样做心安吗?问问自己,心放正了吗?有没有把自己摘出去?能不能做到无我?自己将来会不会因此而后悔?第二个习惯是拿出纸和笔。把一张纸一折为二,用一半的篇幅写自己的关切,一半的篇幅写对方的关切。一面写决策对当下的影响,再用另一面写决策对未来的影响。半面写利,半面写弊。如果用纸和笔帮助自己思考,人会发现,还没有完全写完,自己的心里就已经有很靠谱的答案。07人之所以会左右为难,不好取舍,那是不知道舍什么取什么,手心手背都是肉。但是,假如人能做到看人看事看两面,见己亦见人,见利亦见义,见近亦见远,哪头轻哪头重就一目了然了。这样问心的思考,实际上是把人与我、利与亦、近与远,放到天平上去衡量了,天平本身就是天道求衡的法则的具体表现。人之所以看不清,往往是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而这一叶是内在的我执。人如果能够放下自我,做自己的旁观者,局面会立刻变得明朗,答案会突然变得异常清晰。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取与舍的选择,如果明白了天道求衡的法则,舍的时候不会怕,得的时候不会喜。人会自动自发地用良知去向天理靠近的,这就是“唯义所在”。真喜欢请点亮右下角“在看”并转发朋友圈特别提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